豆粕市场陷入“弱现实、强预期”拉锯战!四季度供应缺口能否引爆行情?
一、现货点评:外强内弱格局下的震荡分化
国内外价格表现:2025年10月末至11月初,豆粕市场呈现“外强内弱”特征。CBOT大豆期货持续收涨,受需求增加预期支撑,创下近五年最大单月涨幅;而国内连粕市场则表现为冲高回落,获利回吐压力明显加大。截至11月4日,连粕主力合约在3020点位获得支撑,但上方3050压力位压制明显。现货市场方面,豆粕现货价格虽随盘面上调,但下游采购情绪一般,以滚动补库策略为主,基差价格继续承压回调。
关键波动日分析:11月3-4日成为近期市场重要转折点。受中美会晤结束后中国将扩大美国农作物采购的预期影响,CBOT大豆期货再创新高。但国内市场反应谨慎,连粕在冲高后遭遇获利回吐,反映出市场对“弱现实”格局的担忧。当前油厂高压榨情况下,豆粕累库已成事实压力,华南地区现货基差维持负值,供应压力主要源于周度压榨量持续维持在220万吨左右的高位。
区域价差特征:国内区域间价格分化加剧。华东地区因到港量相对充足,现货价格表现弱于华北地区。而南方地区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,现货基差承压更为明显。这种分化格局反映出当前豆粕市场供需的区域性不平衡特点,也体现出市场对未来预期存在分歧。
表:豆粕现货价格波动统计(2025年10月30日-11月4日)
二、市场均衡分析:紧平衡格局下的结构性矛盾
2.1 市场均衡表:缺口预期扩大
行业背景:近年豆粕行业呈现“进口集中、需求分化”格局。大豆进口高度依赖巴西、美国等主产国,2025年前三季度进口量达8619万吨,同比增长5%。养殖端需求有支撑,表观消费量同比上升9%,但在供应大幅增长的情况下,豆粕库存仍处于高位。
基于最新产业数据,2025年国内豆粕市场预计呈现紧平衡格局:
表: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(单位:万吨)
数据来源:农业农村部、海关总署、我的农产品网
核心矛盾解析:尽管2025年国内豆粕消费量预计增长150万吨(+2.2%),但供应增速更快(+180万吨,+2.5%),导致产需缺口从85万吨收窄至65万吨。这主要受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推动,但需警惕短期库存高企的现实压力——截至10月中旬,样本油厂豆粕库存97.62万吨,同比增加4.16%。
2.2 供给端:进口依赖与库存压力
供给格局演变:2023-2025年国内豆粕供给呈现“产量稳增、进口高位”特征:
表:国内供给结构(单位:万吨)
当前实际供给量(产量+进口-出口)达1.65亿吨/年,超过理论需求1.60亿吨,但结构性矛盾突出:大豆进口高度集中,巴西大豆占比显著提升,9月我国大豆进口量1287万吨,同比增长13.18%。
库存动态解析:港口库存呈现“累库压力”:
油厂大豆库存:768.7万吨(同比+27.49%)豆粕库存:97.62万吨(同比+4.16%)重点港口库存:青岛港、张家港等主要港口大豆库存均处于历史高位
2.3 需求端:淡季特征与替代压力
当前行业正处于需求淡季:养殖端维持低库存策略,饲料企业采购谨慎。
淡季特征:10月后水产养殖需求逐步下降,生猪存栏虽稳定但补栏意愿不强替代品压力:菜粕因加拿大暂不考虑调整关税而价格大涨,对豆粕形成替代压力饲料配方调整:低蛋白日粮配方推广,豆粕添比从20%降至18%,可能导致豆粕需求下降10%
关键转折信号:四季度的节前备货需求即将启动,但今年备货情绪明显谨慎。油厂催提缓解,说明下游采购积极性有限,预计短期需求难有显著改善。
三、价值与机遇评估:估值修复与预期博弈
3.1 价值评估
绝对价格水平:当前连粕主力3048元/吨处于近五年55%分位数,属于中等估值区间。从成本角度考量,巴西大豆近月船期盘面毛利深度亏损约-200元/吨,为价格提供底部支撑。产业链利润分配:上游种植:巴西农民受益于雷亚尔贬值,销售意愿较强中游压榨:油厂压榨利润持续承压,高压榨率下豆粕累库压力大下游养殖:养殖利润有所恢复,但补栏意愿仍偏谨慎价差结构信号:基差:现货贴水结构维持,华南地区基差为-100元/吨月间价差:近月合约贴水结构,反映市场对远期供应担忧跨品种价差:豆粕-菜粕价差处于历史低位,替代效应显著
3.2 多情景模拟分析
四、驱动因子诊断:多空因素激烈博弈
供给驱动:美豆丰收基本确定,预计单产为53蒲式耳/英亩,产量为42.46亿蒲式耳。巴西大豆种植进度加快,截至10月30日达47%,但仍低于去年同期的54%。需求驱动:淡季压制效应明显,下游采购以滚动补库为主:负面因素:水产需求季节性下降,饲料企业低库存运营积极信号:春节前备货需求即将启动,养殖利润恢复支撑补栏库存驱动:国内豆粕库存同比增加4.16%,油厂高压榨情况下累库压力持续。但四季度到港量预计下降,10-12月总到港量约2460万吨,低于同期压榨预估量(2700万吨)。
五、产业链纵深分析:成本支撑与需求分化
豆粕产业链价格传导树 ├── 上游种植端 │ ├── 美豆:成本支撑强劲 │ └── 巴西豆:贴水报价波动 ├── 中游压榨环节 │ ├── 压榨利润:持续承压 │ └── 豆粕销售:累库压力 └── 下游养殖消费 ├── 生猪养殖:利润恢复 ├── 水产饲料:季节性淡季 └── 禽料需求:相对稳定
上游种植端:美豆成本支撑强劲,巴西大豆贴水报价波动较大。当前美豆在出口转好情况下,CBOT大豆期价维持易涨难跌态势。中游压榨环节:压榨利润持续承压,油厂通过高开机率维持市场份额,但豆粕累库压力较大,现货基差承压明显。下游养殖验证:生猪养殖利润有所恢复,但补栏意愿仍偏谨慎;水产饲料进入季节性淡季,需求支撑有限;禽料需求相对稳定,但增量有限。
六、周期波动分析:季节性规律与当前背离
季节性规律分析(历史5年统计):
1-3月:南美天气炒作期,波动率上升4-6月:北美种植意向炒作,价格敏感7-9月:美豆关键生长期,天气市主导10-12月:收获压力与需求淡季,震荡偏弱
历史规律回溯:
上涨概率:1月(60%)→5月(55%)→8月(70%)→11月(45%)平均涨幅:1月(2.1%)→5月(1.8%)→8月(3.2%)→11月(-1.5%)核心驱动:南美产量确定(1-3月)、美豆种植(4-6月)、单产确定(7-9月)、收获压力(10-12月)
2025年当前验证:
11月上半月表现符合历史规律(震荡偏弱)但今年特殊性在于:中美贸易关系变化、南美种植进度延迟关键变量:12月船期采购仅完成约10%,明年1月船期采购尚未启动
七、事件/政策解读:贸易政策与天气风险
中美贸易关系变化:中美会晤结束后,中国将扩大美国农作物采购,继续跟进国内是否新增美豆买船。这一政策变化可能改变全球大豆贸易流,对豆粕价格产生重要影响。南美生产政策:阿根廷的临时免税政策使中国采购约300万吨大豆,部分弥补供应缺口。但阿根廷汇率大幅贬值,农民开始海外出售大豆,国内大豆到港成本预期下降,令远期豆粕期价承压回落。国内产业政策:低蛋白日粮配方推广政策可能导致豆粕需求下降。如果豆粕添比从20%降至18%,降幅10%,大豆进口和压榨可相应减少950万吨。
八、特色指标深度分析:五大关键信号指引
巴西大豆贴水:当前值:292美分/蒲式耳(11月船期)逻辑:反映南美大豆供需紧张程度,贴水走高推升进口成本预测意义:持续高于280美分/蒲式耳将支撑国内豆粕价格油厂开机率:当前值:220万吨/周(历史高位)逻辑:高压榨率导致豆粕累库,压制现货价格预测意义:降至200万吨以下将缓解供应压力豆粕库存消费比:当前值:18.5天(同比+0.6天)逻辑:反映供需平衡状况,高位抑制价格上行预测意义:降至15天以下将触发补库需求养殖利润:当前值:头均盈利150元(生猪)逻辑:影响补栏意愿和饲料需求强度预测意义:持续盈利将支撑豆粕需求基差结构:当前值:-100元/吨(华南现货)逻辑:反映现货市场供需紧张程度预测意义:回升至-50元/吨以上预示需求改善
九、气候扰动分析
豆粕原料大豆主产地(巴西、阿根廷、美国)气候状况关键。当前巴西大豆种植率为47%,不及去年同期的54%。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数据显示,拉尼娜现象可能持续至明年2月,南美大豆关键生长期或面临干旱威胁,存在减产预期。这一气候因素可能成为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的关键价格驱动变量。
十、总结与策略建议:谨慎乐观中把握节奏
A. 核心逻辑
短期矛盾:高压榨累库压力VS四季度到港量下降预期中期动能:南美天气炒作窗口开启+春节前备货需求长期趋势:供需紧平衡格局延续,进口成本支撑显著
B. 趋势判断
1个月内:震荡筑底(3000-3100元/吨)Q1 2026:震荡上行(目标3200-3300元/吨)风险情景:若南美天气正常且国内需求不及预期,可能下探2900支撑
C. 操作建议
产业客户:
饲料企业:3000元/吨下方分批建立虚拟库存,基差合同逢低点价贸易商:控制库存周转,把握基差波动机会养殖企业:合理运用期权工具锁定原料成本
投资者:
趋势策略:主力合约3050以下分批建仓多单,止损2980跨品种套利:多豆粕空菜粕(价差处于历史低位)期权策略:买入虚值看涨期权(行权价3200)+卖出虚值看跌(行权价3000)
关键监测点:11月USDA报告、巴西天气变化、国内油厂开机率变化、下游备货启动情况
本报告数据更新至2025年11月5日,后续需密切跟踪三大变量:①南美天气变化对产量的实际影响;②国内春节前备货需求强度;③中美贸易关系进展。建议投资者把握11月中下旬回调布局机会,为明年一季度行情做准备。
免责声明:本报告基于截至发布之日可获得的信息编制,信息来源经合理审查视为可靠,但编制方不保证其绝对准确性、完整性或时效性。任何因使用本报告内容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,包括但不限于投资损失、业务中断、数据错误等,报告编制方及相关提供者均不承担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