桌面上摊着一张小票,数字像被放大镜照过似的醒目:“绿豆芽,28.8元/斤”。
旁边的麻辣香锅还在滋滋作响,但桌前沉默的气氛比锅里的辣椒还呛人。
一个朋友摸了摸自己的钱包,像是在做某种庄重的仪式。
此情此景,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买豆芽三毛钱一斤的日子——当然,那时候最大的奢侈是加一块钱的肉片。
“如果我是第一次进麻辣烫店,看到这价格,会不会以为豆芽已经进化成了高端水产?”在我脑海里浮现出奇幻的画面:豆芽身披金甲,昂着头在菜市场里自由行走,摊主们纷纷敬畏三分。
现实却并不离谱,只是有些讽刺。
回头看这起事件的始末,得从市场调价和餐饮业的定价逻辑说起。
杨国福麻辣烫上线麻辣香锅品类,绿豆芽售价28.8元一斤,引发网友集体吐槽。
“平价快餐变轻奢了”“这豆芽镶金了吧”,评论区的声音很快被放大。
有人晒出小票,有人算账论证,得出的结论无一不是“贵得离谱”。
但更有意思的是,价格并不止豆芽一项,几乎所有素菜都标价25元以上/斤,精品菜更是能飙到100元/斤。
我习惯于以旁观者身份观察这种舆论风暴。
表面上看,是“豆芽变贵”;再细想,是“麻辣烫变贵”;但深层次,却是“餐饮消费体验和价格认知之间的博弈”。
消费者在自选食材时,往往以50克或100克为单位挑选,看似单价不高,但结账时却常常“被吓一跳”。
这个“迷雾”正是商家计价方式的精妙之处。
业内人士点破天机:用单位换算的‘迷雾’,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消费。
江苏省消保委也曾发文指出,克重计价容易让人误判,特别是老年人面对标识过小,根本“看不清、算不明”。
商家钻空子,制造单价低的假象,以此吸引顾客。
但事情如果这么简单倒也无趣。
杨国福总部客服解释:“全国售价不统一,每家店有成本考虑,比如房租、人工。”言下之意,不是豆芽贵,而是“生存成本高”。
如果把餐厅菜价和菜市场直接做对比,未免有点不讲武德。
餐饮业的房租、人工、水电、营销、管理费用,统统要摊到每一片豆芽上。
换句话说,豆芽之所以“身价倍增”,背后是整个都市商业生态的投射。
我不是第一次见证这种“价格错觉”的发生。
前些年,某品牌奶茶以“杯”为单位售卖,单价看起来便宜,喝几口发现钱包瘪了。
再往前看,日料店称重卖鱼片,顾客一时爽,账单一场泪。
这种“单位迷雾”和“价格错觉”,几乎成为了餐饮行业的普遍套路。
说到底,是信息不对称和计量单位的游戏。
在最初的“价格标签”之下,藏着一场关于“认知”的精妙博弈。
问题是,这场博弈该归谁胜?
消费者当然希望“明码标价,童叟无欺”,但商家也有自己的“小九九”。
房租年年涨,人工日日高,原材料也不肯做“价格洼地”。
麻辣烫变贵,是必然还是偶然?
我更偏向于“阶段性必然”,毕竟商业环境变了,成本压力巨大,消费模式升级,平价快餐难免要“披点轻奢的皮”。
当然,这里面还有值得推敲的现实细节。
为什么素菜和荤菜同价?
某种程度上,这是“定价策略的平滑化”,减少消费者在挑选时的犹豫,也方便结算。
但从逻辑上讲,豆芽和肉片的成本差异显而易见,定成同样的价格,等于把部分利润从荤菜转移到素菜。
一碗麻辣烫吃下来,消费者往往在“素菜坑”里掉得最多。
这是“心理定价”,也是“利润最大化”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刑侦里的常识:“真相不会因为你没看到就不存在。”豆芽贵了,不是豆芽的问题,是整个系统的成本、定价、认知、心理博弈的结果。
倘若我们只看到小票上的数字,就像只看到了冰山一角,剩下的“成本大山”还在水下静静地翻滚。
说到这里,忍不住黑色幽默一把: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,未来豆芽可能会被定为“奢侈品”,出现在高级餐厅菜单里,搭配侍者用镊子夹到盘子中央,旁边还标注“产地直采,限量供应”——你能想象吗?
这世界变化快,豆芽也有春天。
自嘲一则:我这个职业,常年和各种“迷雾”打交道。
案件现场讲求证据链,生活里却时常被价格表“坑”得一愣一愣。
或许这就是现实的“反侦查”——你以为你在看小票,实际上小票也在看你。
如果我们回到理性层面,豆芽贵了,麻辣烫贵了,这到底属于“价格欺诈”还是“合理经营”?
江苏省消保委的观点很清晰:商家在计量单位上玩花样,涉嫌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。
但又话说回来,“合理定价”的边界怎么画,恐怕没人能给出一把绝对刻度的尺子。
消费者需要理性认知,商家需要诚实标价,监管部门要把关。
但三方的博弈,永远逃不开“现实利益”的拉扯。
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:我们到底愿意为一碗麻辣烫付出多少?
或者说,我们到底希望“平价快餐”是什么价?
是“菜市场的豆芽”,还是“城市商业体的豆芽”?
或许,答案就藏在每一次结账之后的“沉默时刻”里。
此刻,绿豆芽安静地躺在锅里,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。
可每个人都知道,下次路过麻辣烫店时,心头都会先默默掂量一下“豆芽的身价”。
现实与理想间的距离,可能就隔着一张小票和几块豆芽。
你会怎么选?